这样做游戏,孩子越玩越聪明


来源:温州启点家教网 日期:2015-10-17

        游戏是儿童的基本需要,只要是安全文明的,家长都应支持

 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需要,如同吃饭、睡觉一样不可缺少,它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一种爱好。

  孩子独自一人,也会玩得不亦乐乎:把桌椅翻转过来,就变成火车;拿张纸放在浴缸,就变成轮船。如果有个玩伴,孩子更表现出天才的想象力。家长不一定都要弄懂孩子到底玩什么,只要是安全的、文明的,都应该给予支持。

  杳与杲婴儿期,我家住塘西村的四层落地房子,二楼客厅、四楼两个房间、地下室都属于游戏地盘。门前的小路,少有车来往,也是孩子们玩骑儿童自行车的宝地。搬到瑞安县城后,除六楼客厅、餐厅等公用场地外,七楼都属于孩子们的游戏地盘。特别是屋顶有个近40平方的阳台,那可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。

  上学之后,孩子仍然需要游戏。孩子喜欢上学,原因之一在于能和同伴玩。家长往往看重知识学习,一旦孩子上学了还在游戏,总觉得是贪玩。实际上,知识学习固然重要,而游戏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,依然不可缺少。家长不仅在家里要继续给予游戏的时间和空间,还要引导孩子在学校玩得更健康、更快乐。

  选择合适的、实用型玩具:贵的不一定就是适合的

  我最早给他们的玩具就是书(因为我希望孩子以后多读书),孩子们从看书、摆书、扔书,到翻书、找书中的相同字、看故事、讲故事,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  筷子玩具是孩子们玩得最多的玩具。孩子们2岁时,我在朋友家看到一个用旧了的数学算式玩具,如“1+1=?”,如果填“2”,玩具就会发出鸟叫声。我要来给孩子们玩。当时孩子们还不会算式,也玩得很高兴。我想,让孩子早点玩算式,会有好处,就用火柴梗让孩子们摆数字。孩子们很喜欢这玩具,不知疲倦地在地上玩,我怕火柴梗太细而影响视力,就将筷子锯成几段代替火柴梗,便有了筷子玩具。

  孩子们的玩具基本上是实用型的,如棋类、球类、布娃娃、地球仪、卡通人物玩具等。有时候,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玩具,无非是几张纸而已。如走迷宫,孩子们画各式迷宫,让对方走。画迷宫是游戏,走迷宫也是游戏。孩子们很喜欢玩演儿童剧本的游戏,基本上也不需要什么玩具。

  我反对给孩子们买贵重的玩具。一次,亲戚送来标价好几百元的电子汽车,玩了几次后,我就不让玩了。我觉得,孩子的世界应该是纯朴的,给孩子过于刺激的玩具,可能会促使孩子养成追求刺激的不良习惯,昂贵的玩具可能还会误导孩子的虚荣心。

  参与孩子的游戏,听从孩子指挥,游戏里也有教育资源

 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方式,家长参与孩子的游戏,不仅让孩子感到更加亲近,也可在游戏中不断发现教育资源。参与游戏,听从孩子的指挥是关键,如果希望主导游戏进程,或者呵斥孩子的“不当”指挥,那么孩子就会不喜欢与大人玩。

  杳与杲婴儿时爱玩“排排队”游戏,把椅子、布娃娃排成队,有时把我也拉进队伍充当布娃娃角色。若不是特别忙,我都会很乐意听从他们的指挥。

  我与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是下棋,包括陆军棋、象棋、围棋、跳棋等。每次下棋,我都先让孩子们赢几局,等他们高兴时再让他们输几局,最后鼓励他们要争取进步。在下棋的过程中,孩子们经历了输赢,体会了酸甜苦辣的感受,反倒激增了兴趣。后来,孩子们不断发明新的下棋法,并以战胜我为乐,兴趣自然更浓厚了。

  小学时,孩子们喜欢玩演儿童剧的游戏。有时缺个什么角色,我都主动要求分担角色。我很乐意干这些事,只是因为表现“不灵活”,后来孩子们也不喜欢拉我入伙。不过,即使“讨人嫌”,我有空还是喜欢在旁边看看,不时插一句话乐乐。

  不玩有损身心健康的游戏

  我不允许孩子们玩打打杀杀的游戏,家里从来没有玩具手枪、玩具宝剑之类的东西。在我看来,拿玩具手枪对着人玩,这是对人的不尊重。有一次,孩子们买来变形金刚,很喜欢。我发现那些变型金刚,头可转到后面,手脚都可以变型,马上引导不能玩。我觉得,在孩子眼里,这些变型金刚就是人,把“人”的头、身体变型,这是一种残忍。孩子们舍不得这些“变型”游戏,我就去找了一些可以变型的数字玩具代替,孩子们也很喜欢,那变型金刚自然就淘汰了。

  电子游戏需要动手动脑,对发展智力有好处,问题是损害视力,还容易上瘾。孩子们小时,我禁止玩电子游戏。禁止的方法很简单:家里从来不玩电子游戏,到亲戚家做客,我们都随时警惕防范孩子接触电子游戏。

  读幼儿园后,孩子们看到同学玩电子游戏,也想玩。我从保护眼睛的角度与他们讨论该不该玩。我引导说,每个人都只有一双眼睛,作家要读书(杳杳当时想当作家),科学家要做研究(杲杲当时想成为科学家),如果小时候没有保护好眼睛,长大了不能多用眼,怎么当作家、科学家?因引导得法,孩子们也很讲道理。

  游戏中的课程学习,玩与学不矛盾

  幼儿期以玩为中心,并不意味着不能学习;上学后,孩子以学为中心,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能玩。

  学与玩并不矛盾。杳与杲幼儿时,我常以游戏引导孩子学。如“狼与羊”的游戏:父子各手持玩具狼与玩具羊赛跑,“羊”被“狼”抓住了,“狼”说“如果你们谁能解决我的难题,我就放了羊”,于是,背古诗、做数学题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就成为了一种情境性的学习,这种快乐的学习本身就是玩。“狼”还会说“谁能锻炼身体20分钟,我就放了羊”,或“谁能画一张画,我就放了羊”、“谁能把客厅的地板擦干净,我就放了羊”,孩子们同样都抢着做。

  我常尝试从课程上思考与引导两个孩子的游戏。

  扑克牌算“24”游戏,属于数学类课程。如:2,3,4,6,算式有4×6×(3-2);3×(4+6-2);3×4+2×6;(6-3)×2×4;3×6+2+4。后来,孩子们用上小数点和分数来计算。如:8,3,8,3,算式为8÷(3-8÷3)=24。两个孩子九岁时,我们一家人外出旅游,在火车上姐弟俩玩扑克牌算“24”游戏。邻座的一位先生看着孩子玩得开心,就出了个题目:1,5,5,5,孩子们思考了许久却无果。第二天,我们正在旅游,杲杲突然叫起来,“(5-1÷5)×5=24”!一脸的自豪感。

  演儿童剧,则属于艺术类课程。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本,有“生活剧”,如演校长与学生对话;有“历史剧”,如演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战争;更多的是“荒诞剧”,凭着想象力穿越时空,如演小狮子治理宇宙。有的剧本还配有孩子们自主创作的主题歌、广告等。有段时间,孩子们希望把游戏故事出本书,所以记录了许多。记录的历史剧就有200多集。

编辑者:温州家教中心www.wzqdjj.com)